国内外市场

您的位置是:首页>外贸进出口业务>国内外市场

中企海外工程承包的市场业态及拓新策略

发表于:2019-01-28 11:19 作者:admin


曹迪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总体稳定发展。但稳中有变,随国际工程市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低端领域;国际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优势渐失;新政影响下,业内竞争将加剧;海外风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突出;业务模式转型和升级,尚需探索完善。宜求新求变,保障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海外承包工程,指中国工程企业,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活动,包括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采购施工、安装调试和运营管理等。在国际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城市化与智慧城市建设、“一带一路”及中企“走出去”推动下,中国海外承包工程市场,近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随全球工程市场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承包市场需求整体低迷,项目趋于大型综合化,境外业主要求越来越高,工程承包模式不断变革,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以及中国法律法规做出重大调整等。面对这些新问题和挑战,中国工程企业,宜居安思危,探索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中国企业海外工程承包的市场业态

  (一)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签合同额下滑。近十年来,中国工程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海外工程承包市场营业规模,总体稳步攀升(表1)。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85.9亿美元,同比增长5.8%20181-9月,完成营业额1089.9亿美元,同比增长6.4%。但同时,新签合同额的增速开始放缓。2017年新签合同额2652.8亿美元,同比增长8.7%。而相较201616.2%,下降将近一倍。20181-9月,新签合同额1545.1亿美元,同比下滑8.1%。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值,说明海外新市场开拓存在变数。


  传统三大优势专业领域,交通运输、房屋建筑和电力工程。2017年,中国企业在ENR国际250强榜单中,3大领域营业额均为第一,分别占比33.6%24%20.6%。一是交通运输增速较快。铁路、公路、桥梁和港口建设等,新签合同额增长近三成。二房屋建筑稳步增长。尤其超高层建筑施工优势突出,增幅较大。三电力工程保持热点。火电、水电、风力和太阳能,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络建设的参与度提升。水利建设、通讯工程和石油化工等,也保持领先地位。此外,开始探索BOT(建造营运移交)和PPP(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大型国际项目。尝试海外并购企业,优化业务结构和市场布局。相关工程承包的综合开发及多元化经营项目,寻求新增长点。

  (二)海外市场格局,稳中开始变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近40年发展,已在全球190个国家开展,其中90%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一亚洲独占鳌头,近年增速稳定,约占一半儿份额。2017年新签合同额1400亿美元,占总54.1%。二非洲第二大市场,开始出现下降。受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各国财政紧缩影响,2016年完成营业额开始下降。2017年新签合同额首次下降,由此前约占总三分之一份额,降至占28.8%。三拉美市场低迷,下滑加速。由于委内瑞拉和巴西等主要标的国经济衰退,建设资金匮乏,2016年完成营业额开始下滑,2017年新签合同额仅占总比6%。四欧美澳发达市场,规模较小。2016年新签和完成双双下降。2017年新签合同额,除欧洲(主要中东欧)拓展显著外,美澳市场,只能通过投资并购等模式,探索市场进入途径。

  另外,在市场分布上,正加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在各国产业升级、改善投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大环境下,中企工程承包,近年发展进入高峰期,增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尤其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后,更是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沿线61个国家共新签工程项目合同7217份,金额1443.2亿美元,占同期54.4%,同比增长14.5%。完成营业额855.3亿美元,占同期50.7%,同比增长12.6%

  (三)行业主体企业,面临分化态势。据商务部2017年对外承包工程100强企业排行榜,排名前10位:华为科技、中国建总、中水电、中交建、中国港湾、中铁建、中国路桥、中国葛洲坝、中国冶金科工、上海振华重工等。相较近3年排行榜,前10格局基本稳定。其中华为科技和中国建总,完成营业额超100亿美元以上,其它在20-60亿美元之间。目前大型中央直属和国有企业,仍是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主力军。毕竟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在前100强中占绝大多数席位。而民营企业,则仅华为科技、惠生集团、中地海外、武汉烽火、神州长城等几家而已。 

  但行业主体企业,将呈现分化态势。一方面,国有的窗口公司滑落。改革开放初期产物,受地方政府和央企指定,负责本地区或集团的海外工程项目开发,一直是领头羊甚至“霸主”。随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放开,窗口公司“特权”不再。相较实体企业,不具备设计、制造和施工能力,运作项目中间加价,近年业绩大幅滑落,面临发展瓶颈。另一方面,民企即将崛起。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实施近10年对外承包工程“门槛”性资格制度取消,项目管理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是中小企业福音,尤其民企不再受资格限制,可“走出去”与国企一较高低。 

   二、中国企业海外工程承包的问题挑战分析

  (一)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尚处低端领域。中国对外工程行业,主要集中在产业中游的施工承包领域。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尚处低端。而在高端领域,如上游的规划、设计和咨询,以及下游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等,中企竞争力总体较弱。据2018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50强国际承包商榜单统计,中国上榜企业69家。虽数量世界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较高,但上榜中企平均营业额16.5亿美元,相较欧洲企业平均40.8亿美元,仍有较大差距。某种程度上是“跟跑”角色,没有与体量相符的话语权。毕竟国际化起步晚,相较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未来提升空间很大。

  以对外设计咨询业务为例,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起重要作用。2018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25强国际工程设计公司排名榜单,中国企业22家上榜。平均营业收入1.54亿美元,而国际平均2.87亿美元。无论上榜企业数量和营业额,近年一直没有起色。中国22家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7.1%。美国81家,占有率30.8%。欧洲54家,占有率34.2%。澳大利亚6家,占有率6.8%。国际工程市场的设计咨询业务,基本由欧美澳等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合计约占85%左右[1]2017年,中企营业收入63.6%来自亚洲(图1)。其它市场较少,海外竞争力明显不足。

    (二)国际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优势渐失。当前,由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和运营管理的“投建营一体化”,已成境外业主的主要选择,对承包商综合集成及管理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一是工程项目管理严格,标准很高。尤其发达国家及中东市场,合同条件苛刻。中国GB标准并未获国际广泛认可,与欧美差异较大,工程技术创新和高端经管人才不足。二对承包商资金要求越来越高。从无融资义务、到协助融资、到垫资、到参股投资,以带动EPC总承包[2]。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基建资金不足,越来越多业主要求。且合同价格越来越低,工期越来越具挑战性。三母公司担保问题突显。2014年国家外汇局颁布《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后,境外业主,除常规的投标、预付款、履约和质保等银行保函外,更普遍要求承包商的母公司担保,增加母公司债务负担,如何应对仍需探讨。

  中企海外工程承包,主要是传统的低价中标竞争策略:控制劳工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效率和压缩工期。一方面,以中国劳工廉价优势、成熟技术和三班倒工作模式为支撑。但一些东道国法律,以配额形式和“许可证”制度,限制中国劳工进入。而海外劳工技术素质、工作习惯和效率不能满足要求,只能花钱买“进入指标”,造成人力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中企自制许多施工设备、工具和材料,降低原材料成本。但不具备正规的出厂报告、产品合格证及质量认证文件,东道国海关无法清关提货。只能当地租赁或采购,成本大幅提升。加之国内劳工成本渐高,传统竞争优势渐失。 

  (三)新政影响下,业内竞争将加剧20173月,我国相关法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将《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第二章“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全部删除。标志实施近10年的对外承包工程“门槛”性资格制度废止,如特级或一级资质证书,以及相关对外承包工程经历等。2017年9月,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将项目管理由“核准制”改成“备案制”。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投(议)标前,无需取得政府主管部门核准,也无需取得驻外经商机构或相关行业组织的意见,自2017121日起施行。

  新政影响下,对行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小企业尤其民企,可“走出去”海外拓展。另一方面,行业主体越来越多,良莠不齐。而国际工程项目数量有限,市场竞争必将加剧。中小企业,可能接受更低价格,更短工期,更苛刻合同条件,导致行业竞争失序和恶性竞争。甚或引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形象。据商务部官网,在企业不良信用记录中,屡见不鲜。如违反行业规则,超低价竞标。投标文件中公司经历作假,或提交虚假业绩信息。非法招雇劳工,不尊重当地法律和居民利益等。凡此种种,将严重考验中国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能力。

  (四)海外风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突出。据商务部统计分类:一是政治风险,指政局变化、战争、民族宗教冲突、恐怖袭击、治安犯罪等。因主要在亚非拉国家,往往具一定政府背景和政治色彩。一旦风险发生,项目极易受冲击。带来巨大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二经济风险,指经济危机、金融市场动荡、主权债务危机、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3]。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部分国家建设资金匮乏,造成项目履约困难或中断。三政策风险,如财政税收、货币外汇、劳工、环保及资源政策调整,对中企造成不利影响。四自然风险,指地震、海啸、火山、飓风、洪水及重大流行性疾病等[3]。导致工期延长,费用增加,财产和人员损失。五其他各类风险。如语言障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务惯例等差异,带来不确定影响。由于独特行业特征,上述海外风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突出。但“索赔和补偿”却是“一道坎”,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2018年1月,中国社科院对“一带一路”35个国家投资安全风险评级结果。除新加坡、以色列等8个发达国家外,其它大都为中高风险国家,蕴藏许多风险。从宏观层面,包括政治、国别、经济、金融风险等。国内政治动荡,不完善不明确法律制度,通货膨胀,金融失衡,主权债务危机等。基建投资与建设增长乏力,许多国家的项目拖延、停工甚至取消[4]。微观层面,则包括招投标中的实施和运营风险,如项目管理、人员安全等。一些土地私有化国家,使用每一块土地都要向居民征地,征地拆迁风险严重。此外,还出现绑架工作人员、宗教极端化等非传统风险。

    (五)新业务模式探索,面临困难挑战。近年中国工程企业,尝试探索BOTPPP等“投建营一体化”新模式。将传统业务前伸后延,解决业主前期项目资金及建成后的运营维护问题。但与传统工程承包相比,“投建营一体化”的项目结构、资金投入、实施环境、开发周期、合同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一方面是资金问题。中企以投资拉动承包,但钱从哪儿来,无疑大大加重自身义务和风险。且投资参股,将使中国工程企业,被动进入陌生的海外投资领域,这是一个难以应对的新课题和挑战。同时,也面临国内政策监管及资金出境问题,如房建、水利开发等限制行业。

  另一方面,全产业链和配套资源整合能力弱。中国工程企业,对项目在融资担保、配件采购、运营移交等环节的规则经验较生疏;在纵向产业链条上,勘察、设计咨询、装备制造、法律服务、金融等配套企业支持不足[5]。即便联营体形式抱团“出海”,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协调同步或争夺项目控制权问题。总之,中企才刚起步,项目比重仅占4%。相应制度体系和经营模式尚未成熟,实施成功的寥寥可数;后期项目本土化经营风险,也尚未完全显现。另外,通过海外并购模式,来竞标项目和拓展市场。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2018年相关《法案》新修订后,面临限制困难。   

  三、中国企业海外工程承包的拓新策略

  (一)提升全球产业链位置。政府、协会和企业,应对相关短板领域进行攻关,向高端市场和领域前进,如产业链上游的规划设计和咨询,以及下游的运营、维护和管理等。“投建营一体化”,全生命周期掌控,在国际上拥更多话语权。一是创新前期规划拉动模式。从告诉境外业主“我能做”、“我为你找钱”,向“我给你规划项目”发展。20174月,中国葛洲坝、中土公司、中国恩菲等企业,共同成立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公司COIDIC。做为一个“项目孵化平台”,通过境外国的前期规划,将项目概念和蓝图,孵化创造为可承包的工程项目。二完善前期投融资拉动模式。利用国家PPP资产交易和管理平台,广泛吸收各类资本参与。BOT等模式,可利用国家的丝路、中拉、中非、中欧相关基金、以及企业的中信、光大、中融“一带一路基金”等,助力国际工程市场。另外,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时,做好联营体权责和利益划分,注意协调同步问题。

  (二)科技研发和人才助推。通过新技术研发,优化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流程,促进提质增效。一是建筑三维模型BIM 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程集成应用,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提升客户满意度,节省人力成本和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空间。二物联网“智装一体化”。智能系统工程与传统建筑工程融合,同步设计和施工,达建筑智能化、工期压缩化、成本集约化三重效果。三从“建造”到“制造”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精细化和标准化,受气候条件制约小,建造速度快,工程质量高。降低人工成本,节水节能节材,绿色环保。当然,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人才是关键核心因素。中企应健全高端人才引进及培育机制,提升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水平。

  (三)加强海外风险防控。一是做好项目国风险评估。包括政治、经济和政策法规等,避免盲目进入,可参考世界银行、商务部等机构的国别评估报告。二做好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论证合法合规合理及可控性等,防控风险。三优化项目投资合作架构。调整中资“一股独大”思维,国际或东道国企业参与,可防御化解风险。四提高项目本土化管理水平。提高所在国员工比例,尤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增强防范能力。五健全境外突发安全事件信息通报、预警和处置机制。与驻外使领馆和相关政府部门密切联系,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和解决。六利用商业保险保障。以行业协会统保模式,专属保险计划和规模采购优势,在费率、保障、理赔效率和救援等方面优惠。在高风险国家,需确保以下扩展责任的有效性: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动乱冲突、以及传染性疾病等。

  (四)创新监管及行业自律。首先,政府部门监管。市场准入上,2017年新修订《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禁止再分包的规定,使传统窗口或纯商务性公司运作模式,存在合法性问题,应约束进入。事中和事后监管,按“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发现违规违法问题,纳入“不良信用记录平台”,采取联合惩戒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其次,加强行业自律。相关协会,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应制定企业分级分类标准、国别市场推荐企业名单、信用等级、不良信用记录、缴存备用金等机制,降低行业无序竞争。另外,企业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大型企业,采用投融资拉动模式,承揽多行业领域的大型项目。一般企业宜“术业有专攻”,定位主业专长的中小项目。

  (五)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除巩固亚洲市场外,非、拉市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未变。随中企在交通、电力和能源等PPP项目实施能力增强,在中非产能合作、“三网一化”、“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发展基金,以及中拉论坛、1+3+6合作新框架、中拉合作基金等政策支持下,可进一步发掘市场空间。欧美澳市场,海外并购是主要进入模式。如中交建、苏交科、中电建等,通过并购企业的工程资质和客户资源,拓展新市场。美国特朗普上任后,大力发展高速、桥梁、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巨大财政赤字下,中企PPPBOT项目,将迎来一定商机。并购模式虽受限制,可采取更灵活的交易架构和方式。欧洲基础设施完善,本土承包商先进。看似饱和市场,其实也蕴含商机。如中东欧“16+1”新兴经济体,通讯和电力行业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