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践

您的位置是:首页>贸易与投资>金融实践

融资约束给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升级带来的影响评析

发表于:2017-05-17 14:33 作者:admin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尤为巨大。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显著变化,传统的以要素成本优势为推动力的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我国企业出口亟待转型升级。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主体中,民营企业出口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1(2013~2014)》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3年,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分别由46.7%和47.9%变化为11.3%和47.3%,而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则由5.3%增加到41.5%。可是,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地位不相称的是: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1(2013~2014)》指出:“中国商务部对重点联系企业调查显示,21%的民营企业表示融资困难影响出口,较外资企业高4.8%,转型升级步伐受到制约”。

一、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面临的“融资困境”

(一)融资渠道狭窄

由于股票和债券发行对融资主体要求的高门槛性,导致民营企业大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因此,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就成为民营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是,银行业市场结构不合理和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不完善等问题,使得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大多难以获得贷款,普遍表现出“融资难”。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2012)数据显示,我国不需要贷款的私营企业比例为45.5%,但已有银行贷款和授信额度的比例却仅为25.3%。此外,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缺乏特别针对民营企业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面向科技型民营企业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除了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还发展得相当不足。民间金融虽然较为活跃,但由于融资规模小、成本高和不规范等问题,只能用于解决短期资金不足问题,对民营出口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作用有限。

(二)融资规模有限

民营企业从事出口贸易,相比于国内经营,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更多也更为复杂。货物出口需要完成商检、报关、装运、议付、核销、退税等诸多中间环节,程序繁琐,耗时较长。民营出口企业因此对资金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收汇结汇周期也较长。而且,民营出口企业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为争取订单,往往需要为进口商提供在支付、结算和融资等方面更大金额、更长期限的优惠条件,进而使得企业经营资金占压周期加长,财务成本增加,这对民营出口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由于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抵质押资产、信用等级低等原因,民营出口企业获得的授信额度和贷款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民营出口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造成民营出口企业经常由于资金不足而停工停产的现象发生。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2012)数据显示,我国私营企业通过银行为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融资的企业比例为14.7%,通过银行为营运资金进行融资的企业比例为22.1%,使用银行融资用于其营运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比率非常低,分别为6.4%和4.5%。这些比率不仅低于全部被调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中等收入以上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融资成本较高

民营出口企业大多缺乏核心竞争力,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价格竞争手段,这导致民营出口企业面临的降低成本压力较大,其中,融资成本就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利息支出来看,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企业。而且,由于银行和金融机构大多只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短期贷款,民营企业不得不通过多次向银行申请短期贷款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融资成本明显高于长期贷款,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对于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回报期长、开发收益高的长期投资。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要应对繁琐的贷款办理手续、毫无头绪的贷款担保等问题,诸如手续费、担保费、代理费、评估费等费用,这些都增加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融资成本。

(四)融资方式单一

民营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规律通常难以把握,其原因在于我国民营出口企业通常依靠订单模式进行生产或经营。出口订单的数量、订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难以掌控,企业也就无法准确地前瞻企业资金未来需求和制定相应资金使用计划。虽然,民营企业在出口订单贸易中单笔融资金额通常较小,但对资金周转速度要求较快,对融资的便利性和及时性要求也较高。但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产品缺乏,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很多民营出口企业仅能依靠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解决资金问题,而流动资金贷款又不适应民营企业出口订单贸易中的短期资金需求。由于我国银行部门更习惯于流动资金贷款项目,以流动资金贷款标准来做贸易融资产品,已然是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习惯做法,这也改变了出口押汇、打包放款和票据贴现等贸易融资方式所具有的操作简单、周期段、成本低的优势。而国际保理和福费廷业务由于业务复杂、难度高,开展情况也不理想。我国现有贸易融资发展水平,更是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对贸易融资体制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大宗商品和资本商品的出口需求。

二、融资约束制对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升级产生的影响

(一)融资约束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在我国民营企业的最初发展阶段,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产品的生产制造通常以简单劳动投入为主,生产周期较短,资金投入不多,并且很快能收回,一般通过内部融资即可得到解决。但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产品出口需要依赖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之后,外部融资环境的优劣就成为决定民营企业能否实现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例如,我国民营服装企业以往依靠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定份额,但生产产品的质量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且无高附加值,综合利润率仅为2%左右。要实现我国民营服装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无疑需要增加企业在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先进技术改进原有的纺织、生产工艺,使用和开发新型材料,发展绿色环保和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中高端产品,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并增加产品附加值。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研发、技术和设备投入的外部融资支持,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那么,在出口贸易方面就主要表现为:大量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范围长期集中于低附加值的服装、鞋类和家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领域,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低,质量不过硬,创新性不足,只能单纯依赖于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行出口贸易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由于缺乏其它竞争优势,国内同类出口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二)融资约束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市场开拓

相对于国内销售,企业进入国外市场,通常需要付出更高的市场进入成本,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支出就是熟悉和遵循进口国所在地市场的法规,包括技术、健康和环保等诸多方面,而这些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并构成企业出口固定成本支出的一部分。在世界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市场的开拓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世界各国对本国消费者利益、生态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固定成本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我国民营企业通常无力承担出口贸易前期的固定成本投入。

以世界玩具市场为例,我国虽然是最大的玩具出口国,但随着2008年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2013年《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等玩具安全技术法规的实施,以及中东、日本、印度、巴西等地区和国家的玩具进口安全标准不断升级,出口玩具的各项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和安全监管更为严格规范,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民营玩具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标准的提高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检测以及人力和生产设备等方面增加我国玩具出口生产企业的成本,估计总成本可能增加5%至20%。由于融资约束,很多民营玩具出口企业无力承担由此导致的成本增加,被迫退出这些出口市场。

(三)融资约束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方式转变

一般贸易方式虽然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出口贸易方式,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在一般贸易方式中,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采取间接出口方式,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地位并未根本改变。我国民营企业之所以选择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因为这种出口贸易方式资金投入较少、风险程度较低,非常适合于民营企业在外部融资受到约束的条件下进行出口贸易。但这种选择存在的问题却是,我国民营出口企业通常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动态、客户需求等情况的了解也只能是间接的,企业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出口市场信息的地位,并且无法较快地进入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又恰恰是处于国际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机电产品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出口产品,而机电商会金融工作委员会就当前大型单机和成套设备出口企业的融资问题调研结论认为:融资模式较为单一;融资综合成本偏高;服务环节仍未全覆盖;融资保险财务负担较重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机电产品真正“走出去”。例如,在承揽海外工程建设项目并带动机电产品出口过程中,项目融资仍以传统的出口买方信贷为主。出口买方信贷一般要求借款国提供主权担保或由类似性质的当地重要国有企业担保,但是,国外企业获得主权担保的难度较大,而多希望以项目自身资产或未来收益作为担保方式。由于目前国内主要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主权担保以外的项目融资方式不多,也缺乏适应新的项目融资方式的评审机制和管理体系,导致我国民营机电企业出口方式转变收到制约。

(四)融资约束制约我国民营出口企业的自主品牌推广

相当数量的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并不拥有自主品牌,主要还是在进行贴牌生产。虽然说贴牌生产,是适合于民营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但是,随着资金积累、技术成熟和人才拥有后,就应该逐步开始自主品牌建设,通过产品展示、广告宣传和品牌推广等国际营销手段,以获取更高的出口附加值。否则,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要素禀赋条件的改变,我国民营出口企业的生存就将更加艰难。但在培育新的出口市场,构建海外营销渠道,推广自主品牌过程中,往往需要巨大而持续的资金注入,而这对于普遍存在融资约束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又是难以实现的。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上各类名牌商品8.5万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拥有90%以上的名牌所有权,而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到10%。以广告投入资金为例,截至2013年的几年内,美国前20位的品牌广告投入费用达2.3万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品牌广告投入,122家企业境外广告年投入平均还不到75万美元。融资约束导致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受到严重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营出口企业不得不继续扮演“世界工厂”的国际代工者角色,赚取微薄的工缴费。

(五)融资约束制约我国民营出口企业的外部冲击应对

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融资约束,导致一旦遭遇外部冲击,通常就会陷入资金紧张,甚至现金流断裂的困境,企业不得不被迫做出缩小出口规模、甚至退出出口市场的经营决策。内生于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民间金融虽然凭借其在信息获取、抵押担保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从一开始就成为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创业和经营所需资金的主要外部融资渠道。但是,民间金融的不规范性和高成本性,也导致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严重依赖于民间金融的民营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难以维持,最终走向倒闭。

近些年,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持续减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进一步收紧,导致我国民营出口企业的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维持,最终走向倒闭。2015年8月,华东最大的民营纺织企业宝利嘉破产,公司董事长在《告社会各界和宝利嘉员工书》中表示:“自去年至今,宝利嘉集团被各家金融机构密集收贷”,“仅一年过程就减少了3亿多元现金流”。“金融机构无节制地收贷,压贷,造成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亏损严重,直至今天无力维计”。

四、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升级的金融发展政策取向

(一)拓宽融资渠道

放宽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大力建立和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使各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民营出口企业都有相应获得资金的途径。设立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合理布局机构服务网点,确保对民营企业出口融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对民间金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既要发挥民间金融对民营企业出口融资的积极作用,又要减少民间金融对民营企业出口的负面冲击。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基金,扶持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广自主品牌以及发展绿色产品出口。

(二)完善融资体系

通过各级政府出资和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增加担保机构的数量,增强担保机构实力,解决民营出口企业融资中的缺乏担保能力的问题。扩大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包范围和规模。结合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情况,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进口国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价格走势、进口商的信誉水平、进口国贸易政策变化等,并参考民营出口企业在国内相关部门的信息和数据,如银行、海关、税务、工商和司法等,建立起综合反映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估体系。

(三)调整融资政策

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将信贷资源分配给效率最高的企业,而不再依据企业性质和经营规模等因素,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民营出口企业提供融资。实施差别化利率和贴息等信贷政策,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导向作用,引导民营出口企业的资金投向,使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绿色环保等长期投资得到更大的融资支持,促进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

(四)创新融资服务

根据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融资特征,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出适应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升级需求的融资服务方案。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融资规模。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供应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改进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和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钦敏.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11,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2] 于堂茂.我国民营服装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8).

[3] 谭进,贾真.世界玩具市场标准趋严,我出口企业宜多措并举[J].中外企业文化.2011:(9).

[4] 董明.机电产品“走出去”融资有多难[N].国际商报.2016-4-25(A05).

[5] 宋晓玲.外贸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