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物流业

您的位置是:首页>贸易与投资>中外物流业

美国、德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经验分析及借鉴

发表于:2016-04-11 11:38 作者:admin

付媛媛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流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完善的运输网络、物流信息平台优势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发展本国经济,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有着较为先进的经验。而我国由于物流产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此外,由于我国物流成本过高,不仅在对外贸易中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廉价优势,压缩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利润空间,而且还在内销贸易中极大推高了CPIconsumer Price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指数,成为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因而降低我国物流成本,扩大国内外贸易业务的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探究美国、德国物流成本控制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优化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新路径。


一、美、德物流成本控制经验分析

()美国物流成本控制的发展

首先,美国有较完善的公路运输网络。如著名的西海岸加州1号公路、66号公路、101公路等,这为企业提供了科学规划物流运输网络的便利条件,再加上美国燃料价格相对便宜,因而美国物流企业大多采用公路来运输,有效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据美联社报道,FedEx公司受益于低燃油成本,在2015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增长超过了50%,高于华尔街预期。除此之外,美国政府科学地规划了物流运输网络,形成了具有立体空间的运输网络,促进海、陆、空等组合形式联运发展。如在航空运输方面,美国航空运输网络约占全球航空线路的50%以上,飞机场13000多个,为美国物流成本控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海洋运输方面,较有名的有北大西洋航线、大西洋航线等,在这些航线沿岸还有着便利的港口,如亚特兰大、波士顿、坎布里奇、芝加哥等,并且航空、海洋、公路运输网络紧密衔接,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如美国Expeditors全球物流服务公司,向客户提供了一个无缝的国际性物流网络。该企业内各部门分工明确,互相推进。如运输方只负责提供司机与运输卡车、仓储部门只负责对指定的运载货物卡车进行卸货、维修部门只管维修方面的工作。各个分工的专业性强、职责明确,而且在美国及海外办事处均提供报关服务,当货物通过公路或铁路运输到达港口报关之后,会尽快通过航空或海运等形式发往目的地,而不会使货物滞留、积压。因此,美国物流运输行业有效地将公路运输、海运、航运等形式衔接起来,进而控制了物流成本。

其次,美国拥有比较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已从最初降低客户物流成本转向当前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美国第三方物流功能在转变,即从提供仓储、运输等功能性服务,延伸到了咨询、信息、管理等综合性服务,从而也控制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根据美联社抽样调查,2013年到2015,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成本订货周期从7.1天下降到3.9天,平均下降11.8%物流资产下降24.6%,库存总量下降8.2%。由于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的基础之一,实体物流需要物流信息来控制、引导,因而美国企业物流合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相继提高完善物流信息化。美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减少了物流配送环节,从而可以实现控制物流成本。并且,高水平的物流信息网,有效地降低了美国物流管理成本。如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为美国多数物流企业所采用,由此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减少了流通环节的费用;同时,企业内外的物流信息传输可以通过建立Internet的电子数据技术交换而进行,从而完成了对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综合业务处理的无纸化流程,进而实现了低碳运输方式,以此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据沃尔玛RFID试点店的最新应用研究显示:通过为期29周时间调查,对采用和未采用RFID12个试点商店进行研究表明,试点商店实施RFID技术后,物流成本降低了16%,而未采用RFID技术的试点商店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因此,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美国物流成本控制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美国拥有完整、快捷的社会物流分流体系,分布在社会各地的物流节点(如港口、仓储中心等),都在依据、依规安全快捷地处理货物分流,这是美国社会物流成本下降的基础。

()德国物流成本控制的发展

    第一,德国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高。德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了物流信息教育的发展,由此德国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提升了物流的高效运营,真正实现了托盘、条形识别码以及集装箱的综合广泛的应用。物流仓储中心根据条形码进行物流信息的统计及提取货物,完成了各种物流运输、装卸装备的标准与托盘标准有效衔接,各类运输方式之间、物流设施与物流包装之间标准统一,缩短了物流配送时间,减少了流通环节。再加上计算机物流管理软件业已广泛应用,利用信息网络联结起全国的需求量信息和连锁经营者需求,对物流信息的采集、分类、识别、跟踪和查询,通过运用现代物流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完整的实现。可见,德国物流已基本完成了物流信息化。例如德国卡什塔公司应用了网络技术、条形码技术,其所管辖下的所有商店配备了计算机系统及条形码识别机,因而每个分店都可以随时了解某种商品的存量及销售情况,进而及时分析出销售趋势。分店或商店根据本店销售量,每周向分店中心订足够货物;分店中心再根据分店货商店的销售情况向仓库中心订一到两次货物;仓库中心依据所辖分店货商店销售情况,再进行组织配送货物。一般情况下,分店或商店向分店中心预报订单之后,收到所订货物的时间仅需40小时。在未使用条形码识别机之前,使用自行采购的方式,卡什塔公司每个分店或商店需要预订3个月的商品存储量,从发出订单到收货的时间需要三到六个星期;而现在该公司具备了条形码技术条件,只需要一个月的商品存储量即可满足分店或商店对外经营需求。

第二,德国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近些年,由于德国政府在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因此目前德国拥有最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均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德国各大城市都建有物流园,平均规模约140万平方米,将陆运(铁路、公路)和水运(内河航运)两大系统有机地结合,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同时,德国政府注重物流发展规划以及协调建设工作,现已规划物流中心及货运中心共计70个,投入使用的有40个,20个正在建设中,余下的仍然在决策中。物流运输及货运中心的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协调作用,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形成了良好的物流运输基础。德国通过完善政策,为物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营条件,以此引导企业从事物流服务,进而迅速提升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投入产出比为1:6的德国不莱梅物流园区,引导城市货物运输业井然有序,物流运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德国企业采用外包模式控制了物流成本。近十年以来,德国为了顺应零售行业的国际潮流,物流管理模式正逐步转变。传统销售模式是生产制造商将产品分销运送给全国各地经销商,而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是生产商将产品集中到一个配送中心或者仓库,由该配送中心分销到各地集散中心,再由集散中心按订单配送到消费者。在此背景之下,外包在欧洲物流业及德国物流市场逐步发展起来。据纽伦堡大学最新数据显示,在德国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中转、仓储在内年交易额约为1840亿德国马克,其中物流服务供应商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达到930亿德国马克,在实行外包服务之后物流成本较低了1300亿德国马克。与此同时,欧盟15个国家及瑞士、挪威等国的中转、仓储和运输营业额超过了6000亿德国马克,综合服务供应商全部市场营业额业已超过8800亿德国马克。可见,物流外包为降低物流成本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物流成本未能有效控制

    依据社会发展程度,提高物流设施标准化程度,使得物流设施能够通用,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物流和物流管理思想产生较晚,各个分系统在没有归入物流系统之前,早已产生了各自系统对标准化的定义,分系统合并到物流系统之后,这就使得在标准制定内容上呈现互不关联、各地区各行业各自为政的现象,物流基础设施标准较低,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例如目前我国大型水泥筒仓的标准由建设部制定,而交通部系统负责改装企业散装水泥运输车,最终导致筒仓进口管径与运输车的出口不一致,这就还需要一个异径管接头与两者相匹配,这就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现有的管理体制增加了管理难度,对协调标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阻碍了物流标准化进程。此外,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程度低,使得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方面难以发展。以托盘的使用为例,托盘指用于集装、堆放、搬运和运输过程中,放置货物和制品的水平平台装置,广泛应用于生产、流通、仓储等领域。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现代化运作水平的高低,在于这个国家拥有的托盘总量。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托盘人均占有7~8个,日本托盘人均占有4~5个,而我国托盘拥有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不到0.1个,我国企业通用托盘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托盘的使用率,从而制约了物流现代化运作水平,不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已有长足进步,然而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物流业而言,物流基础设施依旧滞后,物流成本依然居高,这已成为我国物流成本占据 GDP 比重较高的原因之一。

(二)物流信息利用率较低,致使物流管理成本较高

    当前我国大多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无力发展物流信息化,行业信息应用水平依然较低,进而使得物流管理成本仍旧处于较高的状态。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数据表明,我国仅有18.3%的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由于物流行业信息化利用率低,使得了仓储、管理成本长期较高。我国管理成本在GDP中占比为0.4%,超出美国五倍;仓储成本占GDP的比重为6.3%,高出美国近一倍。以仓储为例,由于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库存数量精确掌握,因此无法做到“零库存”。而较多的仓储量既占据了大量仓库,使其存货周转速度慢,利用率低下,占据企业大量资金,抑制了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物流企业无法准确掌握仓库的空置信息,造成仓库利用率低下。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现有30多亿平方米的仓库,空置率达到了40%。当前国内一些物流企业还在不断建造大型仓库,既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又成为物流仓储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物流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未能有效控制物流成本

迄今为止,我国物流行业成本核算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制度,还不能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我国物流核算标准没有统一。由于整个物流行业存在不同的衡量成本核算标准。因此各物流企业财务人员从自身出发,为寻求方便、易行的核算方法而自行决定,因而无法对物流成本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这样一来,物流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愈加困难,对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流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没有科学管理框架。目前在我国企业财务制度中,管理人员将物流活动的相关支出与企业各项费用混同,或者在材料产品制造成本中,计入部分物流成本制造费,并没有对物流成本单独设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致使物流成本核算模糊,不能为企业将来的规划作出有效参考。另外,我国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企业对于设备折旧费用、人员培训成本、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等隐性成本比较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各企业所计算出的成本就缺乏相互对比的基础,比如由于效率(点击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