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

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热点问题>国际观察

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表于:2020-08-27 11:10 作者:admin

周杰

乐山师范学院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摘要:适逢经济转型重大关口,重构产业创新生态成为各国新出路。我国要真正践行全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对整体产业质量及效率进行升级。在此方面,新加坡借助区位金融中心优势,加速布局本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推进科研成果商业转化,已取得显著成效。由此,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应借鉴新加坡经验,从政府市场双模驱动研发成果转化、借助“东部中心”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等方面持续推进发展。

关键词: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经验启示


经济新常态下,世界主要国家从传统制造产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任何新兴技术发展与变革,均建立在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基础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关口,真正践行新兴发展理念,需要重构整体产业创新生态,通过推动主体群落间的资源传播、转化,提升产业创新力。

IMD发布的《2019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经济体。一直以来,新加坡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模式,使其在产业创新生态方面已颇有建树。进一步而言,由新加坡主导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惠及本土,且对海外亦形成正向影响。有鉴于此,深入分析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方面成功经验,对破除我国当前产业创新发展障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及特点

新加坡岛国属性特征注定其存在资源稀缺问题。因此,新加坡经济转型升级需依赖产业创新。上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5轮经济转型升级,新加坡现正处于第6轮的“未来经济升级”阶段。此轮经济转型,新方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旨在借助本国成熟的互联网金融、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新兴的人工智能体系带动科技创新能力。2016年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公布的《研究、创新与创业2020规划》,强调打造更加活力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据《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新加坡在129个国家经济体中位列第八,是亚洲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可以说,新加坡依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已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一)互联网金融导向发展

纽约、伦敦、香港与新加坡均为国际著名的金融产业孵化中心。新加坡地域狭小、资源有限,其政府一直提倡凭借地缘优势,发挥金融熔炉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新加坡较其他三地更具金融科技优势,是孵化互联网金融idea的绝佳地域。据悉,全球超过200家国际性银行在新设置总部或分部。与此同时,新加坡中央银行与新加坡金融局联名成立“互联网金融与创新组织(FTIG)”,用以建设本国金融产业所需的科技力量。2017-2021年FTIG预划拨2.25亿美元资助新加坡互联网金融项目发展,着力打造积极、可持续的金融创新生态圈。为进一步推进上述举措,新加坡金融局创建“快捷监管沙盒”机制,方便为金融科技企业测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快捷选择。

(二)知识产权导向发展

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新加坡居亚洲国家首位,世界第二。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极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造、方便科研成果转化的商业与政策环境。商标、专利、版权、属地品牌、商业秘密等都在保护范围内,并且针对单独款项也有详细规定。不仅如此,2017年4月26日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宣布成立“马卡拉创新基金”,政府企业共同协作将知识产权进行商品化。2018年7月,该基金获得1.5亿美元投资,用以投资国内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与技术,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与创新意识提升。另据新传媒报道,自2016年到2019年,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共计投入69万美元,培育500名科学领域创新专业人士,从人才方面引导知识产权领域不断涌入活水,持续保障本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高标准运行。

(三)人工智能导向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重要领域之一,对新加坡生态智能存在多方面影响。长期以来,新加坡因其尖端技术引用的前瞻性受到国际认可。为紧抓生态智能发展风向,新加坡很早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引领全产业生态。早在2017年5月,《新加坡人工智能战略》就投资1.5亿美元,扩大AI技术利用率,为未来智能生态经济奠定基建基础。同时,此战略还分阶段制定出本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实现160亿美元的智能生态商业价值。此后2018年5月,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发起AI新加坡计划,期望借助人工智能推动智能市镇与邻里、交通物流、教育、医疗保健和保安安全五大领域的智能创新生态发展。并且,该计划在强势的金融领域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包括AI金融产品开发、科研能力深化、金融机构与用户匹配、金融纠纷解决等,都实现了自主化与智能化。


二、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措施与经验

(一)多举措并重支持科技创新

多年来,新加坡致力于打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设计了一套分工明确、多举措并重的顶层布局策略。该顶层设计项目,主要是直属内阁理事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管理机构下发的创新项目。其中,直属于内阁的机构负责从宏观方面引导各产业科技创新。例如,新加坡总理亲自领导的研究、创新与企业理事会,宏观制定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方向。2016年该理事会发布未来5年,价值125亿美元涵盖生物医药、现代制造、金融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等全产业的创新项目活动。2019年3月,研究、创新与企业理事会拨款1亿美元,深化生物食品科研领域计划并颁布“30·30愿景”,推动研发“未来食物科研计划”。政府部门领导组成的科技创新机构,则在微观层面发布实施各类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如新加坡财政部下设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制定“监管沙盒”,为本国金融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智能化的创设环境。有关金融服务的技术创新、申请,21天内即可完成批复。如此环境下,多重举措共同从顶层设计方面,为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提供了有利且可持续的制度环境。

(二)国际化创新力量驱动科技生态群落

新加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借助国际化优势,利用跨国公司与世界一流大学便利条件,为本国产业创新生态提供核心主体力量。一是积极为跨国企业科技研发项目提供资金方面支持,推动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尽可能确保企业科研技术外溢。如2019年7月31日,人工智能企业澎思科技正式在新加坡成立技术委员会。同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国立大学等院校,同澎思科技签订AI创新战略合作,共同落实新加坡AI产业创新生态共建。二是新加坡政府方面积极实施《环球校园计划》,吸引国际知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设立分校以及人才培养中心,持续培育本地创新性人才。2019年12月9日,浙江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中新两国高技术人才得到更深层次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双方产业迈向科技生态化。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适时推出“智慧国家”大方针,进一步激活本国产业创新科技要素高速流动,维持可持续的国际创新竞争能力。

(三)创新知识要素传导机制流畅明确

全球知名房地产咨询公司JLL最新报告称,新加坡是2019年世界第三大创新国家。创新知识流是产业生态体系中的关系环节。任何科技创新研究项目最终目的在于产业化与市场化。新加坡高端技术优势明显、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率高,然而相对较小的市场空间却存在相应限制。因此,新加坡一直致力引导本国创新知识要素流入全球各行业高端领域。以新柔廖成长三角园区为例,新加坡作为中心城市架起了一条畅通而完整知识要素流,即创新知识生产者(研究机构)、创新要素分解者(培训机构)、创新项目消费者(各类企业)三类主体间形成双向传递的知识要素传导机制。并且,新加坡利用区位优势,立足发达的航运、金融和ICT产业,为创新知识流提供了便捷的核心保障机制。如此,流畅明确的创新知识要素传导机制,在构建协同共生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


三、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研发成果转化率较低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企业是主体,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基础,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起辅助作用。从研发投入及产出方面来看,当前我国相关研发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缺少中介机构进行研究成果转化,导致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篇)》报告显示,2018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共计34.6万件。其中,研发机构同相关企业签订合同数为9907项,整体转化率仅为2.8%,与新加坡40%以上的转化率差距明显。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主力,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与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也较低,很难实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有效需求。

(二)资源流动障碍显著

在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开放循环、共享流动是明显特征。但我国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区域技术、人才资源等尚存在流动障碍。资源流动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成果转移障碍。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篇)》显示,我国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中,有264家设立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占比仅9.5%,研发成果转移障碍问题极为显著。二是整体环境尚不协调。十三五划纲要指明,我国各区域在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地区对创新资源以及高端人才的吸引能力,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此外,整体环境尚不协调导致资源产生固性,难以实现自由流动。而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现已初步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心,这也促使各项创新资源多流向此两地,造成其他地区资源配置不均,阻碍整体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进程。

(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企业结构中民营企业占比逐渐增大。但与此相对,民营企业原创性研发投入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不足。中国日报网报道称,国际50个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可比国家中,我国排名仅25名,低于新加坡的第4名。与此同时,一般民营企业遭受产权侵权时,相关职能部门尚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故而,多数民营企业选择私下协商,提起司法诉讼意愿并不强烈。且我国知识经济以及商品经济发展滞后,在执法强度、商业机密、版权维护等方面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相对走正常途径申请产权,明显盗版侵权能够短期内获取利益。这也进一步致使相关民营企业片面追求利益而丧失产业创新主动性,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

(四)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缺失

就生态系统产业链条层次来说,我国产业链多处于垂直分工体系最末端。一定程度,产业链可视为“V”形发展模式,研发设计、销售服务分别为“V”左右两端,加工制造则处于底端。当下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整体产业链,仍处于下游加工制造阶段。以我国半导体产业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分析称,我国在芯片产业多以终端芯片制造加工为主,关键核心架构发展远远不足,距离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目标有较大差距。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缺失,导致整体产业配套能力较差,难以发挥集群效应。就此,“政产研学金”五个环节难以合力发展,创新生态系统进展缓慢。此外,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缺失,创新主体、服务、环境连接极易出现问题,进而对整体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潜力产生抑制作用。


四、经验启示

(一)通过政府与市场双模驱动研发成果转化

提升研发成果转化率,要依靠政府市场双模驱动,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程度。就政府层面来说,相关部门应当协调出台科研税务优惠政策,降低科研成果转化成本。然后借助政府和技术转移机构为主体的创新结构,协助搭建科研成果转移平台,通过现有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载体,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就市场层面来说,应当借鉴新加坡企业驱动市场型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持续开拓创新渠道,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间联系。同时,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创建科研部门,合理整合创新要素。以此,通过政府与市场双模驱动研发成果转化,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切实推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进程。

(二)借助“东部中心”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科技资源以及高素质人才,作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促进双要素实现区域间流动通畅。“东部中心”是上海市政府与科技部,参照新加坡“创新空间”平台而设立的区域技术转移平台。此平台凝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中的各种创新资源、要素,营造了有利于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能有效消除科技资源流动障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高素质人才协助,相关部门可在“东部中心”基础上,搭建全区域人才输送机构。企业和个人可将企业资料和人力资源信息放置到平台上,双方进行互选,打破区域壁垒,吸引国内外专业优秀人才。此外,相关产业可依托发达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针对性培养高端人才,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此,实现科技资源以及高素质人才双要素自由流通,消除资源流动障碍,推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进程。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保护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也是重点考虑部分。新加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是设置聆讯及调解部,为知识产权纠纷设置调解环节;二是设置“知识产权能力框架执业人员名单”免费网上索引,方便企业及时找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是以,我国知识产权部门也可借助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经验,优化现有保护机制,切实维护创新主体权益与利益。对于侵害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的人员,实行打防并治策略,借助现有征信系统,将专利侵权假冒人员信息纳入其中,加快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研发的决心。并进一步结合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对知识产权标准进行严格划分。同时,研发主体自身也要了解相应证据标准,避免因知识产权纠纷造成资源损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