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践

您的位置是:首页>贸易与投资>金融实践

中非产能合作中扩大人民币支付结算的困境及策略

发表于:2020-06-30 17:53 作者:admin

肖文珍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摘要:中非产能合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人民币在非洲作为支付货币、储备货币及投资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宽。但是在中非产能合作中,因非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贸易逆差较大、金融市场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了人民币的影响力。因此在推进中非产能合作中,应该完善中非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政策性投融资机制建设以及加速推进人民币回流机制、区域化机制的构建,进而消解人民币在产能合作中支付结算困境。

自从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货币的职能得到了强化。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到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发展中国家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份额最大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的地位是不可分割的。近些年来,中非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在政治互信机制日渐强化的情况下,双边产业结构及产能优势的互补性得到了强化。随着中非经贸往来的日渐密切,人民币在中非经贸合作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非洲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影响了人民币在中非经贸及产能合作中的使用。因此,需要在分析中非产能合作基础上,探寻产能合作中扩大人民币支付结算的策略。

一、中非产能合作的现状

随着中国向非洲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中非之间的经贸合作将从贸易转向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必然会催生金融需求,人民币作为计价和支付货币也就从贸易渠道转向投资输出。

(一)中国对非直接投资

整体而言,中非产能合作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增长不够稳定,且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较小。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迅猛,投资流量达到了45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9.9%,但低于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平均增长率(13.6%)。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对非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低。从2004-2018绝大部分年份(除了2008年之外)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除了比例较低之外,对非直接投资流量波动也比较大,2014-2016年对非投资增长皆为负数,但2017-2018中国整体对外投资增长下降的情况下,对非直接投资的比例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区域也比较集中,2017-2018排在前四位的国家均是南非、加纳、赞比亚、肯尼亚、刚果(金)。在对非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上看,按照《公报》显示,2017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排在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建筑、采矿、金融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投资占比分别为30%、22.3%、13.9%、13.3%和5.6%,这五个行业中有三大行业中国存在较大的产能过剩。在对非投资的企业数量上看,从2004-2018共在非洲设立各类企业3500家,其中2018年新增125家,企业数比较集中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赞比亚、尼日利亚、南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

(二)中国对非工程承包

对非工程承包是中非产能合作的基础领域,近些年来增长较快,也是带动中国对非投资增长的主要领域。非洲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工程承包的第二大市场,非洲各国近50%的工程均由中国企业承接。从工程承包的国别分布上看,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刚果(金)是排在前5位的国家。其中,中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工程承包增长速度最快,2018成为了中国外接工程承包合同数额最大的国家,承包合同额达到了94.3亿美元,在肯尼亚、安哥拉两国的工程承包合同额比2017年也分别增长了3.2%和5.6%,在刚果(金)工程承包合同额有所下降,但比例依然较高。

二、人民币在非洲跨境支付结算的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中显示,全球1950家金融机构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与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然而在非洲,人民币在跨境支付结算中比例较低,且大多数支付集中在贸易领域,而在中非产能合作中使用不多。

(一)贸易投资中人民币支付结算

人民币在非洲跨境支付结算主要体现在中非贸易领域,其比例从2015年的4%提升到2018年的12%。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2018年从南非流向中国的商业支付中,人民币的使用率达到了15.6%。这个比例在所有非洲国家是最高的,但低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与中国贸易使用人民币支付率。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与南非之间贸易用人民币结算支付的金额为84.52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4.6%,在所有非洲国家中是最高的。排在第二位的是赞比亚,2018年中赞贸易用人民币支付结算金额为12.36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4.23%。在中国对非投资中,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更小,特别是大型项目投资中,中国企业几乎没有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货币。

(二)金融领域人民币的使用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断加大,可用人民币投资的跨境金融项目与资本项目类型逐渐增多。非洲国家对中国金融领域人民币资产投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购买中国政府债券。从2010年开始,非洲国家就开始购买中国政府债券,尼日利亚是第一个购买中国政府债券的国家,并将该债券作为其外汇储备。第二,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交易。2013年南非中央银行就开始投资离岸人民币债券,实现了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非洲的突破。2017年中国银行南非分行发行了16亿元人民币离岸债券,非洲国家多个银行、证券公司和企业购买该债券,为人民币业务在非洲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银行间债券交易。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基金以及南非、赞比亚等国家的央行开始与中国银行之间进行债券交易,部分银行还开始投资中国银行间的外汇市场。随着非洲金融机构人民币使用领域的拓展,中非银行间的账户关系数量以及能够进行人民币清算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按照SWIFT的报告,中非银行间账户关系数量在过去10年从20个增加到164个。截至到201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三国设立了人民币清算系统。

(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

自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到SDR之后,人民币作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金额及比重在不断增长。截至到2018年底,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资产达到了2019.36亿美元,占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总官方外汇储备总额的2.1%,高于澳元的1.7%和加拿大元的1.9%。非洲包括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等8个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其中尼日利亚央行将10%的外汇储备设为人民币,津巴布韦、安哥拉两国将人民币作为官方法定货币,可以在其国内市场上自由流通。2018年5月,非洲区域经济金融研究组织发布了一份《人民币在非洲》的研究报告,鼓励更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到外汇储备池中。显然,非洲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可以提升中非贸易的便利化程度,还可以优化非洲国家的金融结构以及降低其对美元依赖度所引发的金融风险。

三、中非产能合作中扩大人民币支付结算的困境

(一)人民币支付结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跟进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并于2017年升级了该系统,但系统的运作模式与技术水平与美元、欧元跨境清算系统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尽管非洲国家已有28家商业银行参与该系统,成为该系统的间接参与方,但非洲国家商业银行系统本身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使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运作效率和覆盖范围大打折扣。从人民币清算角度看,目前建立清算中心也只有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三国,其覆盖范围有限,对周边国家影响力较小。而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每年清算额排在前20位的并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再从中国金融机构在非洲分布体系看,也无法满足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的需求。截至到2019年7月,中国银行在非洲共设立了7家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设立了2家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只在南非设立了一个办事处,无法大范围满足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需求。最后,从货币互换便利性而言,中国当前只与非洲4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互换频次极低。

(二)非洲处于贸易逆差地位限制了人民币跨境使用

中非贸易从2004-2018年间,只有2015年非洲是处于顺差地位,其他时间均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金额逐渐拉大。经济学中的特里芬理论指出,顺差国形成的货币净流入不利于该国货币在逆差国流动,也不利于投资体系货币对接机制的形成。中非之间因为贸易失衡,不仅会削弱南南合作的效果,也不利于通过贸易的形式让人民币留在非洲地区。与逆差相比,如果中非贸易处于顺差地位,将会更加有助于人民币留在非洲,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投资中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形成。

(三)非洲金融市场的滞后影响人民币跨境使用

非洲整体经济落后,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金融市场机制也不成熟。一方面,非洲各国除了南非、毛里求斯之外,其他国家在开户数、ATM数量、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与中国相比差距甚大。另一方面,在非洲国家取款成本较高,金融水平发展最高的南非,一般取款手续费保持在1-5%,外币兑换手续费约为2-6%之间。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对人民币在非洲地区的使用造成了较大的限制。具体而言:第一,不利于中国企业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来开展产能合作,中国企业投资只能先兑换成美元,这无疑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同时还使得中国企业无法及时将获取的利润以人民币的形式寄回国内。第二,非洲各国的商业银行规模较小,中国企业在非产能投资不仅获取融资难,而且利率较高。当中国企业使用人民币投资的过程中,因部分国家汇率不稳,且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导致很多企业难以在当地扎根。在人民币支付、结算不顺畅的情况下,投资或贸易所产生的人民币,很难流入到非洲进口商手中,自然也就无法支付给其上游企业。从这个角度看,非洲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会影响人民币使用过程的供应链循环。

(四)中国企业在对非投资过程主动使用人民币意识不强

在对非产能投资过程中,很多中资企业不了解非洲东道国的货币、汇率等政策,认为人民币结算手续复杂,反而会提升投资成本。因此,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非投资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宣传力度,鼓励中资企业了解人民币在非结算和支付程序,同时给予中资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部分汇率优惠。当前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正在给予中资企业产能投资使用人民币的一些政策优惠尝试。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而言,加大对非投资和进出口的人民币使用范围,可以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中非产能合作中扩大人民币支付结算的策略

(一)完善中非区域性金融合作机制

中非当前开展的产能合作涉及到非洲50多个国家,产能合作并不仅仅是投资合作,也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合作。为了减少产能投资风险,中国需要完善中非区域性金融机制,妥善解决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完善中非金融监管的沟通机制,强化中国非洲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及多边开发金融体系之间的沟通,对涉及到中非产能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保持政策步调一致。第二,构建对非产能投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不同国家金融市场、金融环境及产能项目相应风险等方面的监测,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风险并强化应对。第三,健全中非货币互换机制以及扩大人民币清算支付体系使用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与非洲各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及扩大人民币清算中心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加快与西非货币联盟、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以及中非经济货币联盟之间的合作,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支付体系进程。

(二)完善中非产能合作中开发性金融支持机制

中非产能合作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完善的投融资机制。非洲基础设施联合会(ICA)2018年年报显示,从2011-2017年,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为120亿美元,2015年更是突破了190亿美元。中非产能合作不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制造业、农业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等诸多领域。因此,中资企业产能投资的资金缺口较大。为此,中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按照非洲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具体而言:第一,为中国企业在非产能投资提供融资服务。政策性银行、政府专项基金可以为中国在非大型产能投资项目、大型装备制造提供贷款服务。第二,为中国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出口信贷主要是用于中国企业大型产能装备出口,如大型机电设备出口、船舶出口等。第三,通过政府专项基金,实施对非直接产能投资。当前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在实践中均以股权、人民币直接投资等方式开展中非产能合作。另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国政府参与的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也可以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综合性的中非产能合作投融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加大人民币使用力度,推进人民币使用与投融资机制的结合。

(三)以中非产能互补性为基础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

具体而言:第一,以产业转移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当前中非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差异较大,产能互补性极强,这有助于构建人民币在中非之间回流。对于中国而言,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部分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优势。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利用非洲廉价的劳动力和辽阔的市场来推进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生。尤其是国内部分处于衰退期或成熟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大量富余产能和技术优势,在非洲劳动力的互补之下,通过投资流入人民币,再以流入的人民币购买中国国内的中间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在非洲的使用可以刺激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会有助于人民币在中非之间来回流动。第二,以对非制造业投资稳固人民币回流机制。中非之间的产能合作正在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制造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人民币的使用程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加深。客观而言,农产品或大宗商品通常是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在这些领域并没有定价话语权。而中国在制造业商品中具有较大的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以此来稳固人民币在非洲的使用。特别是要推进电子产业、服装及纺织业在非洲当地建厂,就地生产和销售,全程使用人民币结算和支付。第三,鼓励非洲主要贸易投资伙伴国使用人民币结算来强化人民币回流机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选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截至到2018年底,全球有242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投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因此当前中国应该鼓励与非洲贸易投资联系密切的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支付的比例,特别是日本、德国、新加坡、荷兰、英国等非洲传统贸易大国,当这些国家大范围使用人民币结算支付的时候,会带动非洲国家以及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支付的力度,进而能够强化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形成。

(四)加速推进人民币非洲区域化进程

非洲60多个国家使用45种货币,但没有一种货币能其主导作用,相比较而言,南非兰特稍显强势,但也只是南非周边斯威士兰和莱索托的法定货币。从这个角度看,非洲国家接受新货币的能力较强。加上人民币币值稳定,完成有潜力成为非洲区域性主导货币。具体而言:第一,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一方面要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及证券融资业务,允许具备条件的非洲企业能够在中国国内发行债券,特别是香港、上海以及海外新加坡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要吸引非洲国家的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政府发行债券以募集资金。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非洲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非洲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培育非洲人民币离岸市场,鼓励中国自贸试验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对非产能投资的金融产品和业务。第二,鼓励中国能源和自然资源、房地产、交通及电力等具备产能和技术优势的行业单独在非洲设立行业性人民币投资基金,建构人民币长期对非投资效益,挤出短期的投机性融资资金,进而获得当地投资者、企业和市场的信任,确保产能合作过程中人民币使用及收益的稳健。

友情链接